4月29日,嶺南中醫藥文化代表——“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喜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牌。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等領導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作為嶺南中醫藥文化的代表,去年六月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在中成藥企業中,被國務院認定為傳統中醫藥文化“國寶”的有同仁堂、潘高壽、陳李濟、胡慶余堂、九芝堂、同濟堂等6家企業。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各地形成了鮮明的用藥特點。在評為“國寶”的企業中,“潘高壽”代表嶺南中醫藥文化,“同仁堂”代表北方中醫藥文化,“胡慶余堂” 代表華東中醫藥文化……。正是這些“國寶”級單位,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傳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髓,用“心”制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溫病盛行,甚者厲氣為害,溫疫橫行(亦今之SARS、豬流感、禽流感等)。“潘高壽”先祖目睹溫疫為患,有感清代名醫吳鞠通“凡病溫者,始于上焦”之致理。認識到肺居上焦,“溫病由口鼻面入,自上面下,鼻通于肺”,知溫疫來襲,肺先受病。于是潛心處方,終制出治咳川貝枇杷露、川貝枇杷膏等治肺疾良藥。現代藥學研究顯示,治咳川貝枇杷露、川貝枇杷膏有改善肺功能的作用。“潘高壽”治咳藥正是從“治本”入手,非但善治咳,亦能防溫疫,一百多年來深受醫患喜愛。“潘高壽”正是將傳統中醫藥理論和嶺南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特色鮮明的嶺南中醫藥文化代表。這也鑄就了“潘高壽”百年的輝煌!
今天,“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喜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牌,這既是國家對“潘高壽”的認同和鼓勵,也是嶺南中醫藥文化驕傲。“潘高壽”必將以此為動力,秉承祖訓,濟世救人,引領嶺南中醫藥文化,為打造中醫藥強省作出更大的貢獻!
(盧其福)
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主席臺左四)、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主席臺左三)、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主席臺右三)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牌